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及江苏省有关文件要求,就全力做好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精心谋划,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一)全员参与。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全校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动员全体教职员工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就业创业”的生动局面,推动就业创业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全面设计。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泰州重点产业等相关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创业的良性互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
(三)全程指导。逐步建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技巧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适合学生实际,课程方式多样;引入网络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开展文化艺术节、职业生涯规划月、“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成长,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全力推动。建立“校、院、班”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政领导挂帅,校党委书记、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二级院系要成立就业创业工作小组,由院系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院系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班级成立工作组,班主任辅导员任组长。“校、院、班”三级统筹管理,责任明确,层层落实。
二、精育人才,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一)思想引导。要积极组织毕业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给毕业生的回信精神,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毕业生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主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结合青年学生特点,组织引导毕业生深入城乡基层和生产一线实习实践,促进他们知国情、接地气、转观念、长才干;通过优秀校友讲体会、专家学者讲形势、创业典型讲经验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规划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统筹实施好基层就业项目,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苏北地区就业,到小微企业就业,到基层就业。
(二)实践育人。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抓好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建设,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突出课程的模块化结构;推行毕业生“双证”制度,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把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主动实践、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与职业需要相应的教学内容,在选修课程中增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在学分结构中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在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中倡导与现实需求的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岗位适应力。
(三)职业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第一位是专业学习,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需提高职业素养,为将来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要按照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将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制订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规定落实课时;建立职业发展教育资料库,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案例等课程素材整理;要通过讲座、活动、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使学生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学校、企业的需要。
三、精细管理,全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水平
(一)日常管理。加强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制度化建设,通过建立完善一整套相关的制度,使得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于常规工作,公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借助就业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信息化进程。
(二)队伍管理。各院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要定期组织辅导员和学工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学习。专职辅导员必须开设一门就业指导类课程,或每年开展两次以上就业指导讲座,宣传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指导;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师等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具有“双师型”素养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鼓励结合实际,进行职业、就业、创业理论研究,组织编写并出版校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层次。
(三)基地管理。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的合作,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统筹考虑,在巩固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拓展市外就业市场,每年各院系至少新增两个就业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并维护好校、院两级用人单位信息库。
四、精致服务,鼎力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助推机制
(一)生涯规划制定。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朗途人才测评系统,帮助每个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学习有目标、就业有准备。邀请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创业、基层就业、小微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班,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基层就业创业技能;组织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同时推荐学生参加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假期组织开展职业人物访谈、社会实践走访基层就业创业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专项调研等活动,为校友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跟踪服务与后续指导。
(二)就业技能培训。学生在校期间,不间断地接受指导就业课程和讲座,做到课程有目标、有计划、有教材、有教案、有师资。通过聘请企业人事主管来校讲座,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通过邀请专家讲学,指导学生对就业政策、法律的学习;围绕生涯规划、职业探索、简历制作、面试模拟开展系列比赛和活动;开展职业素养提升、求职技能提升等主题团体辅导,加强“一对一”个性化生涯辅导;各院系应积极拓展资源,打造富有学科专业特色、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指导精品活动。
(三)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完善创业通识、创业技能、创业实战逐层提升的创业培训体系;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选聘拥有优秀科研项目、富有创业精神的专业教师及行业中杰出的创业校友或企业家担任技术创新创业导师;组织创业沙龙,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传播媒介,宣传创业大学生的典型事迹;打造大学生“创业文化节”和院系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品牌,展示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成果,营造志存高远、鼓励创新、勇于创业、宽容失败、与人为善,助人成功的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通过举行创业策划大赛和模拟创业大赛,从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计划书、项目市场调查报告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并积极引导推荐优秀学生参加省市级以上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更大的平台上得到较好的锻炼;加大对学生网络创业的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开设网上店铺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对于成熟项目,进入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组建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积极争取各类社会捐赠,设立“阳光启航创业种子基金”,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同时为贫困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启动等资金支持。
(四)特殊群体关注。关注家庭贫困、心理困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明确责任,落实专人,建立档案,开展“一对一”帮扶,确保被帮扶的学生最终都有满意的工作;关注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指导鼓励他们获取专业相关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引导他们拓展行业就业;关注特殊需求的学生,如选调、考研、考公务员、考村官、考事业编制的毕业生,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特别关注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除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促进计划”外,学校也要为他们提供免费就业指导和各类招聘信息,邀请他们回校参加各类招聘会,并优先推荐相应工作岗位。
(五)就业市场建设。加大与地方政府、行业机构、重点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等领域的就业渠道;重视弱势专业的就业市场培育,加强与对口行业和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关注周边城市专场招聘会,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参会;通过建立“毕业生工作站”,加强与各市、县人才交流中心的联系;通过就业市场调研,了解各地的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开展招聘活动。
(六)就业信息发布。充分发挥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搜集发布就业信息,发布的就业信息数不少于当年毕业生数的两倍(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各完成一半);着力完善现场招聘、网络招聘、手机招聘“三位一体”交流平台,更多组织开展专业化、小型化、网络化的招聘服务;主动适应大学生的求职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作用,通过微信、微博、手机APP、短信等形式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五、精准推进,大力强化二级院系的主体作用
(一)院系主体。构建“学校统筹、部门协调、院系负责、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院系在学校就业工作中要发挥主体作用。各院系应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具体实施办法。
(二)过程通报。学校每年初制定月度就业创业工作分解表,确保就业创业工作及时高效完成。同时在每年4—6月份和10—12月份及时通报就业创业工作进展和学生就业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同时提出工作改进措施。
(三)结果考核。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工作评估和考核体系,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工作的年度考核指标,将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就业质量挂钩,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和职称晋升的参考指标,努力形成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富有实效的促进就业工作新格局。学校每年将组织就业工作专项考评,评选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给予表彰。
六、精确落实,通力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加强联动。根据教育部要求,重视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及发布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分析工作,加强就业状况对教学、人才培养的反馈与引导。要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减持续就业率低的专业招生计划。教务部门在拟定招生计划、进行新上专业论证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招生计划和新增专业与就业率挂钩机制。
(二)落实单位。班主任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更新工作,拒绝任何形式的就业单位造假,学校要认真核查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确保上报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对于任何形式的就业率作假行为要予以通报,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三)落实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好选调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苏北计划”和服务社区计划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积极配合兵役部门,积极开展毕业生入伍服兵役宣传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并做好退役后复学升学、学费代偿等有关后续服务工作;配合市人社部门,做好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求职补贴发放工作;支持大学生创业,协助落实有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四)落实责任。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同时也关乎学校的持久发展。学校应加强对就业创业工作的条件保障,切实落实校、院就业指导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实施就业创业工作与院系、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的考核挂钩政策,对于年度就业工作考评不合格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年度考评不得评为优秀。对在学生就业创业引导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师,要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